高中语文有效备课浅谈
范娴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上课的成败关键在于备课,备课是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有序深入进行的保证,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
个体独立备课时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科特点、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优选教学方案。同时,重视学校、年级教研组集体备课,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避免个体备课的随意性,消除低效或无效的现象。这些都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
在新课标、教育改革中,备课依旧需要立稳课前、课上、课后阵地,在以下四个环节着力完成三次备课:
- 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和考试方向,在“备教材”上下功夫,完成初次备课。
高中语文容易造成“课本里的都不考,考的都不是课文”的错觉,所以教师个人独立备教材时应在研究高考考点上下功夫,将课本化为考场阅读文本范例,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随后对原始资料进行大胆取舍、删繁就简,明确教学内容的主次,突出重点、抓住文本内容梳理关键、规范答题习惯。备课中,要注重研究和解决教材中的难点、考试的侧重点,突破重难点时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认识规律,结合试卷做好思考角度、答题套路梳理,增强学生得分点意识。
同时,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政、课程资源,立足当下拓展学生知识面、增长见识。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需要集思广益,调动全体教师主动性,发挥有经验教师、备课组长的骨干作用。通过集体研讨形成单元重、难点相对统一的教学方案,制定配套的课堂练习和单元检测试题,并加以讨论和修改,保证练习与试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节省时间和人力。
教师个人在独立思考、集体备课成果上,便可完成初次备课。
- 立足班级学生实情,在“备学生”方面做大文章,行点滴之功。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但是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状态、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愿望都是不相同的。因此要做到有效备课就必须先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措施来维持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学习氛围,使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力。从而让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活泼的学生
内敛的学生
因材施教
- 兼顾“备学法”与“备教法 ”,发挥学生主体、老师主导作用,完成二次备课。
如何让学生“学”,而且还要“爱学”、“会学”,这是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法、更要备学法,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即使是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点,也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切忌生搬硬套,应注重研究所选用的教法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吸收了建构学习理论,课堂教学应将传统的程序式课堂教学转变为建构式课堂教学。建构课堂是在充分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生成建构的。此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促进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备课中应考虑备以下三个方向:一是创设有价值、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情境来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意讲易混淆的、易出错的、易遗漏的;不讲学生已会的、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三是提倡小组互助教学模式,即:学(定标自学)——研(互动合作)——展(交流反馈)——教(精讲提升)——达(当堂达成),在不同的课型中,教学模式也应灵活多变。
小组互助学习
- 导学案先行,在课堂、课后“备练习 ”方面有的放矢、适量适度,完成第三次备课。
导学案和习题设计要注重训练思想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关注学生差异、分层设计习题,培养学生自主定时、定量完成作业习惯。
课堂练习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及时获取练习的反馈信息;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讲解,对出现的错误必须纠正;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同时也应对有余力的学生辅之以富有思考性或综合运用的题目。
课后巩固作业中,内容上要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通过作业掌握知识,通过作业训练技能。作业的布置注意适量、做到少而精,重点应针对学生易混淆、易忽视的教学重点内容。还应注意适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性,要做到难易适度,要体现出梯度,提倡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布置不同的作业。
特别注意及时收作业、及时批作业、及时讲评作业,搜集通过作业反馈回来的重要信息,真正发挥作业信息的重要作用,有的放矢进行知识点梳理,完成第三次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