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我一个千年华服梦——着汉家衣裳,兴华夏之邦 乐山外国语学校夏熹汉
许我一个千年华服梦——着汉家衣裳,兴华夏之邦
乐山外国语学校夏熹汉服社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织为云外秋雁行 染作江南春水色
越罗衫袂迎春风 玉刻麒麟腰带红
古语有云: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此为“华夏”也。华,是一种气度,一种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是一个人,一件深衣,一份信仰。
“上衣下裳,天地阴阳”,这是最早的汉服款式,体现着最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和对皇天后土的崇拜。“圆袖交领,天圆地方”,汉服的袖子皆为圆袖,意为天道圆润,领子则是“交领右衽”,即衣襟向右掩,形成的矩形直角,意为地道方正。“中缝垂带,人道正直”,汉服深衣在其衣裳背部的正中间,有一条贯穿首尾的缝合的线叫做“中缝”,站直时中缝垂直于地面,古人谓之为:正直。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等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汉服基本特点: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结构上,汉服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祛、袖、衿、衽、带、系。
服单件可共分为七个大类:内衣、中衣、外衣、罩衫、配饰、首服、足衣。
汉服按功用可分为:礼服、常服、武术服饰、僧道服饰、表演服饰和衍生服饰。其中礼服又分大礼服和小礼服,表演服饰不全是真正的汉服,衍生服饰并非真正的汉服。
一、晋制汉服
晋制汉服和其他形制的汉服最大的区别就是晋制汉服的上襦衣摆位置是带有腰襕的,这种腰襕就是衣摆位置带有的一片拼接布料,而普通的汉服上衫是没有腰襕的。而且大部分的晋制汉服的衣袖要比普通的直袖汉服的衣袖更宽一些,穿在身上能够给人一种仙风道骨比较飘逸的感觉,但是又不会过于夸张。
二、唐制齐胸衫裙
唐制汉服都是以襦裙为主,最大的特点就是俏丽。这种风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时期,基本上是沿袭了自东汉以来华夏妇女传统的上衣下裳制。人们总说到的衣裳二字,其实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实是指现代所说的裙子,衣与裳分开。这种妇女的服饰不是连衣,而是分两截的穿法一直延续到明末。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领或对襟系上带结,下面的裙子围起来系上长长的裙带,上衣或者掖里面或者自然的松散着,后来这种松散的上衣不断加长,一直覆到膝盖部,后来就发展成了明代的褙子。
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都很华丽,基本上都是拖摆至地,有的达几余米,比如,有的袖阔4尺,裾曳地达到5尺,因此,如同后来的欧洲一样,衣摆的长短决定着妇女的身份地位。罩衫一般都是广袖的,广袖就是人们常看到的宽大的袖子,唐代的广袖基本呈方片形,类似今天的和服袖子。另外还有一种晚唐时期的礼服,都为宫廷命妇所著,称为钗钿礼服。
到了中晚唐时期,服装中加强了华夏的传统审美观念,开始复古,从以显出女子身材为主逐步恢复到秦汉那种宽衣大袖、飘逸如仙的风格,服式越来越肥,这种风格一直影响到后期华夏女装的基本理念,即宽松随体肥大,这自然在后来也成了礼教所要求的对象,柔和自然,无形无欲。
三、宋制汉服
宋朝是一个在经济,科技和文化上高度发达的王朝。农业,制船,纺织和造纸业达到了新的高度,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技术被发明。宋代服饰总体来说可分官服与民服两大类。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朝服用于朝会及祭祀等重要场合,皆朱衣朱裳,佩带和衬以不同颜色和质地的衣饰,还有相应的冠冕。公服是官员的常服,式样是圆领大袖,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上穿革履或丝麻织造的鞋子。依照规定,凡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高级官员,都必须佩带用金、银装饰为鱼形的“鱼袋”。庶民百姓只许穿白色衣服,后来又允许流外官、举人、庶人可穿黑色衣服。但实际生活中,民间服色五彩斑斓,根本不受约束。
四、明制汉服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崇祯时期提倡白色裙。裙边有一、二寸绣边。明初裙宽为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这种帔子出现在420年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挺拔高贵。
乐山外国语学校汉服社成立至今已有近十个年头,从最开始的8名社员,发展到现今的40多名社员。
每年学校艺术节的舞台上,都会出现汉服社同学们的身影,走秀、音乐剧、舞蹈……他们一直努力的将汉服的美和汉服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传递给大家。
我识你,因为你美,我爱你,更是因为你的美,美在织进布料里的千年岁月;美在象征着华夏子孙同心同德的衣上绳结;美在晕染在衣袂上的中华大好河山。
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我愿重回汉唐,再谱盛世华章。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
撰稿:张艺倩
摄影:致远摄影社团
审稿:李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