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外国语学校 欢迎您!

池与灵

来源: 作者: 2023-09-13 0
分享链接:

编者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囿于书本,不桎于课堂,3月13日—4月12日,乐山外国语学校分批次组织师生开展了以“文化沁润心田,青春绽放魅力”为主题的2023年春季研学旅行活动。研学是旅行的目的,旅行是研学的载体,融爱国主义、传统历史文化、自然科学探索等教育内容为一体的研学活动,不仅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阅历,让课本上的知识变得“鲜活”,让历史上的人物走下“神坛”,更让他们在实地考察、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以行促知,知行合一”,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活动结束,同学们将研之所思、学之所获,行之所悟倾注于笔端,雕琢出一篇篇研学佳作,现采撷芬芳,与君共赏。

 

池与灵

    绿林参天,巨石蜿蜒,池水深深浅浅清澈见底,成群结队的鱼儿在池里漫无目的地闲逛。沿中岩寺右侧小径行半里,在林荫道间,于悬崖绝壁之下,便可寻“唤鱼池”。

    在山崖陡峭之下,薄雾缓缓升起,使唤鱼池的景象如梦似画般隐隐约约,两旁的参天绿林同翠玉相称,鱼池里拍手即来的鱼在池子里闲游。恍惚间,一个长襟飘扬的身影与一个两鬓斑白的老人,在我的眼前重合——

 

年少轻狂初相逢

    长发飘飘,衣襟飘扬,年少的苏东坡远行万里到中岩寺求学于王方,见唤鱼池,被这水秀山明的美景所吸引,常流连于此,赏景唤鱼。一次,他提议为此谭取一名,于是王方盛会省内名流,共筹良久。

一众文人墨客聚在池旁,议论得热火朝天。苏轼在池边来回踱步,时常捋捋长须,时常点点头。青丝乘风而起,洁白如雪的长衣在微风中凌乱,与池边同样雪白的梨花相看两不厌。突然,他似乎想到了什么,走到案前,笔一挥,写下了洋洋洒洒三字——唤鱼池。殊不知,这名与王方女儿王弗在闺中取的名却出奇一致,成就了一段佳话。

因苏东坡生性通达,林语堂说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与人交往从不留心眼,而王弗天资聪颖,精通许多古今中外的历史经典,正好弥补了苏东坡的短板,每当有人造访,她就立于屏风之后,屏息聆听,避免他受到杀身之祸。闲暇时,二人时常谈天论地,从唐诗聊到宋词,从开元盛世聊到安石变法,与“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不同的是,他们琴瑟和鸣,总能谈到三更之时。

 

年老沧桑再寻觅

王弗死后,苏轼再度回到唤鱼池旁,望秋日落叶纷飞,看大雁西迁,我猜,恐怕乐观积极向上一生的苏轼也会感到物是人非,悲寂荒凉吧?

白发在两鬓,皱纹在双颊,在官场失意后,一生乐观豁达的苏轼回到昔日熟悉之地,再次捋捋白似雪的胡须,同一个动作,同一个地方,却是两种不同的心境。就像梨花落幕,落叶袭来,老去的苏东坡一去不返,沧桑的苏轼与无数回忆向苏东坡涌去——

唤鱼池里的鱼好像没有从前那样活泼,但仍然拍拍手就接踵而至,就像是老去的苏东坡和他死去的妻子,曾经盛名一时的绝世佳话,到头来却只留下点点回忆,曾经游走于池边的两个年轻气盛的背影如今只剩下孤零零一人,瘦削而孤寂。

也许苏东坡也曾多次想起与王弗在绿林下谈天说地,交谈甚欢,想起在唤鱼池边的题诗与诵古,想起年轻的王弗在小窗前“正梳妆”,想起自己穷极一生的诗词歌赋与官场经历。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就像是一场虚无缥缈的梦,一切都是那么遥远,美好的回忆都离我远去,我只好举起酒杯祭奠这万古的明月,就让我继续用乐观豁达的人生信条来度过这余生。

 

不知何处的落叶纷飞落入池中,我与苏轼这穿越万古的灵魂共鸣中断于此,唤鱼池这一小小的池塘蕴含了苏轼短暂却又漫长的一生。

当美好唾手可及时,离悲痛就不远了,就像苏东坡为了逃离喧嚣来到唤鱼池,他不会想到会与王弗结成良缘,也不会想到在多年以后自己再回到唤鱼池竟是在“尘满面,鬓如霜”的晚年,更不会想到最后一次回来是为了纪念自己的亡妻。

   “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在我们青春当头的时光里,美好唾手可得,我们则更应该珍惜当下所有,追求未来从无到有。“昔去雪如花,归来花似雪”,把握机遇,别让美好困在“唤鱼池”。

 

作者:初一8班 杨子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