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探源,虽幽必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设计与解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其内涵是“通过学科学习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面提出的文学鉴赏方法。也就是说,阅读文章的人要善于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即使是隐微的内涵也可以变得显豁。
将以上主张落实在我们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则需重视以教材为载体,揭示学习规律,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使之善于“披文入境,沿波讨源”,从而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我在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就设计了系列学习活动,引领学生阅读理解文章,通过提炼综合,分析推断来促成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发展。
现将我的教学设计及思路梳理如下:
一、设问激趣,披文撮要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当戊戌变法领袖之一、饮冰室主人梁启超遇上清华学子,通过一次演讲——《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诠释出什么样的君子之乐呢?
请快速浏览文章,思考:在作者看来这是一次怎样的演讲?
明确句子: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词语:趣味
设计意图:通过孟子关于君子之乐的议论巧妙引出梁启超先生发表演讲的背景,使学生明确演讲梁启超先生面对的群体,为后面理解先生的情怀做铺垫。通过设问,要求学生提纲挈领,概括本次演讲特点,以此培养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 层层深入,披文入情
1、设问:趣味,仅仅指有趣吗?
请再读课文,看能否读出其中的“趣”与“味”。
学生明确:(1)有趣——先生的风采(表现在哪里?)
在这次演讲中,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分别体现出先生的什么特点?学生自读勾画批注,交流后明确:正侧面描写内容,初步把握先生的风采。
设计思路:了解正侧面描写方法及具体运用,与写作训练专题《写人要凸显个性》相结合,奠定写作基础,培养阅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有味——演讲的内容(内涵、情怀)
设问:“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两句话是为了表现先生的风趣幽默吗?
让我们从先生选取的演讲内容里去寻找答案。
2、设问:中国韵文浩如烟海,先生为什么开头就讲《箜篌引》?
(1)朗读5、6两段,思考:《箜篌引》的内容是什么?结合第六段推断《箜篌引》的背景和意蕴。
引领学生解读:“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关注时间:演讲时间”民国十年“,”二十余年“后即1941年左右,此时国势如何?与”民国十年“相比有何共同之处?
关注背景:“我”是在什么环境下想起先生讲这首古诗?“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这样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何联系?
得出结论:相同点——国运衰退、国家前途不明,不知民族出路。
关注“悲剧”的意蕴:
借助名言解读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悲剧只是把生活中最崇高和最富有诗意的东西集中起来。
——别林斯基
为何说《箜篌引》中的“公”在演绎悲剧?——“公竟渡河!渡河而死”。联系“戊戌变法”、探究梁启超先生及战友“戊戌六君子”和“公”之间的共同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虽千万人吾往矣。
(2)得出结论:先生理解、尊敬诗中的“公”,他们有着相同的为理想而献身的追求,先生与“公”是同类人,因此最能触动情怀,故放在开头演讲。
(3)拓展激情: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4)激情朗读《箜篌引》,体会先生之悲壮。
设计意图:一.训练学生概括与辨析的能力;二.通过分析《箜篌引》的背景、意蕴,训练学生联系语境和结合历史背景深入文本挖掘内涵的能力,同时,为准确分析人物形象奠基;三.拓展及朗读,意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情感共鸣。
3. 解读《桃花扇》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一步剖析人物情感。
(1)朗读第8段,找出“表演”的具体表现——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2) 设问:《桃花扇》写的什么内容?
课文仅引用一句“高皇帝,在九天,不知……”,我们可以怎样推测《桃花扇》的内容?
(3)回忆已学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分析主题:这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处处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得出结论:在先生讲到“国家收复失地”相关内容时“张口大笑”。
(4)通过对比分析:让先生“悲从中来、痛哭流涕” 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得出解论:国家覆亡——《桃花扇》的主题。
(5)联系下文分析推断:“表演的具体表现为”张口大笑、痛哭流涕“,在讲到“收复失地”时“张口大笑”,讲到“国家覆亡”时“痛哭流涕”,那么,“紧张处”即指“国势剧变时”。
4. 理解方法归纳:紧扣文本信息,关注细节暗示,体会作者态度,运用“对比思维”推断文段内容,由表及里联系上下文分析推断词语的“语境义”。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既是为了深入剖析文本,让学生对先生的人物形象有准确全面的了解,又是为了深入挖掘教材训练点,训练学生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
5、设问:从演讲内容的选择和演讲中先生的风采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学者?
学生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深入理解:何为热心肠?
提示:(1)先生选择的中国韵文有什么样的共同点?
(2)面对清华学子,先生这样选择的目的是什么?
(3)这次演讲让青年们受到了怎样的影响?(侧面描写)
得出结论:
“热心肠”即“赤子之心”——炽热地爱中国文学(文化)、爱中国青年、爱祖国。
结合《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理解号“饮冰室主人”的含义。
6、回扣第1个环节中问题:“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两句话是为了表现先生的风趣幽默吗?
结合全文分析:这是为了激发清华学子的兴趣,希望他们在这次演讲中听有所获——体现“热心肠”:对中国青年的爱。
归纳: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深入挖掘人物言行背后的原因,结合全文主题准确把握。
设计意图:此处埋伏的设置意在启发学生——准确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行为表现的目的,紧扣文章主题,切忌断章取义。通过结合学生阅读和表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要有整体意识、语境意识、主题意识,这也是思辨性阅读理解能力的体现。
三、拓展延伸,披文析人
1、回扣“趣味”,分析总结:先生演讲的“趣”在于“风采”;“味”在于其“深刻、情怀”。
2、在这样有趣味的演讲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那么,文章开头为何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3、补充历史:维新变法运动、清华校训。
4、结合《论语》:(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 听其言而观其行。
5、得出结论:梁任公从参与政治到专心学术,方式有变,爱国热心肠不变——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堂!
设计意图:文章中往往有内涵丰富含蓄的词语、文句或揭示全文意旨的主要段落,这些词、句、段往往既传神写韵又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作用,这个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参照主要段落或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分析,阐发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多重义),如果还能“以文解文”(《论语》)更好。同时,这也是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四.回扣起始,披文结情。
梁启超先生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以自己的“学问”和“文采”熏陶着中国青年爱上中国文学,以自己的“热心肠”感染着中国青年走上爱国、救国的道路,可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之真君子!先生的《少年中国说》穿越那风雨如磐的年代,至今仍以那掷地有声的时代使命感震撼着我们的心,让我们齐读《少年中国说》(节选),以此来表达对先生的敬仰: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拓展《少年中国说》,紧扣课堂起始处所引语句,使学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深入理解人物情怀,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时代责任感,呼应主题,升华立意。
教学感悟:
一、优点
1.思路清晰,层层深入:从“披文撮要”到“披文入情”,从“披文析人”到“披文结情”,现代文阅读的理解表达、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环节做到了有效融合,处处紧扣教材重点,凸显主题。
2.尊重教材,培养能力:在本课教学中,重视学科高考语文关键能力的培养,尊重教材,深入分析教材,准确把握思维训练点,追求教材价值最大化;尊重学生,帮引学生进行思维方法建构,清晰思维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扎扎实实进行思维训练——训练学生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方法的建构在教材的解读和学生的探究中,能力的养成在深入的阅读与真正的练习中。
3. 披文入情,重视“共情”:借助文本提示、写作背景和教师点拔,引领学生去揣摩、玩味和领会课文的内涵、韵味,让学生可以依据文本做出属于学生个人特有的情感评价,从整体上捕捉课文特色和意蕴,不至于把学生的悟性和情感淹没在冰冷干瘪的课文分析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
二.不足之处
1.本文教学以理解先生的“热心肠”为重点,对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仅限于理论分析,因时间关系,分析较为粗略,也未落实到具体练笔中。
2.同时,在第二个环节中,我设置了学以致用的环节——通过文本前后内容推断词义和句意的相应练习《忆老舍》,因担心冲淡课文教学主题,将此练习放到了学完课文之后,导致学生的实战演练有点脱节。
作者简介:
汪琪,语文高级教师,乐外专家组成员,任职乐外16年,教研组长,金牌教师,融柔情与智慧于一身,人格高标,才华横溢,独具气质,业绩辉煌。其门下弟子黄荣郅夺得高考全市理科状元、程锦宏夺得全国现场作文大赛一等奖,百余名学生在各类文学竞赛中斩获省市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