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为笔赤水作墨 少年执笔续写山河
——乐外高2027届研学之旅纪实
时序周转,今又清明。为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乐外高2027届师生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对自然的探索,踏上了为期三天的赤水研学之旅。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场融合革命教育、文化传承与自然探索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篇章一:弘扬革命精神 厚植家国情怀
四渡赤水纪念馆:聆听历史的回声
带着初春的料峭寒意,晨光熹微洒满赤水河畔。同学们的第一站来到了庄严肃穆的四渡赤水纪念馆。步入展厅,时间仿佛在此凝固。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详实的图文资料,深入了解了这场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平生得意之笔”的经典战役。纪念馆外,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聆听研学导师讲解“红军战士翻雪山”的感人故事。那些曾经只在课本上出现的历史事件,在此刻变得如此鲜活而深刻。
青杠坡战斗遗址:致敬不朽的英魂
下午,师生们来到青杠坡战斗遗址。在巍峨的烈士纪念碑前,全体师生列队肃立,敬献花篮,默哀致敬。随后全体师生来到青杠坡烈士陵园,祭奠先烈。聆听红军后人讲述的先辈浴血奋战的故事。看着一个个烙印在石碑上的鲜红的名字,微风轻拂过,仿佛在轻声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祭奠仪式结束同学动情地说道:“站在先烈们战斗过的地方,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一寸山河一寸血”。青山埋忠骨,万籁作铮铮,这一刻,红色基因在年轻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实景情景剧体验:穿越时空的红色课堂
傍晚时分,同学们换上红军装,参与"四渡赤水出奇兵"情景剧演绎。在专业演员的指导下,大家分组协作,模拟“突破封锁线”的战斗场景。汗水浸湿了衣衫,热泪浸润了眼眶。“原来革命先辈们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参与演出的张同学深有感触。这场沉浸式体验,让同学们对长征精神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篇章二:感悟匠心传承 探索自然奥秘
曾氏晒醋园:品味时光的醇香
第二天的研学从“曾氏晒醋文化园”开始。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晒醋工坊,空气中弥漫着独特的醋香。在非遗传承人的讲解下,同学们了解了晒醋的完整制作工艺,从选料到发酵,从曝晒到陈酿,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与坚守,蕴含着漫长时光的浪漫馈赠。
晒醋要得陈香是每一道工序的精雕细琢,更是在日复一日平凡中的坚守,同学们的学习亦如此理,在“小事”中“较真”,自然能在“结果”中收获。
赤水大瀑布:领略自然的壮美
午后,师生们来到被誉为"长江水系第一瀑"的赤水大瀑布。还未靠近,震耳欲聋的水声就已传来。当高达76米的瀑布飞泻而下,完整的呈现在眼前时,所有人都被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震撼之余,在研学导师的讲解下师生们认真学习丹霞地貌的成因及生态保护知识,树立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常怀豁达宽广之胸怀去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拓宽生命边界,丰盈生命的底色,以学识涵养身心,以宽容待人接物。这更是瀑布之行带来的成长。
在大同古镇,师生们寻访赤合特支等红色遗迹,踩着古巷的黄昏,时光流转在此停滞,回溯过往的历史,先辈们奋战的背影愈渐清晰。
佛光岩:探秘丹霞秘境
最后一天的行程从佛光岩开始。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的核心景区,这里独特的红色岩壁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宛如佛光普照。同学们跟随研学导师的脚步,了解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原来这些岩石经历了上亿年的地质演变,挺不可思议的!”同学们一边惊叹,一边认真记录。这种将课堂搬到户外的学习方式,让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行走的课堂 生命的成长
步履丈量山河远,赤水浸润家国情。三天的赤水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出行,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同学们在红色教育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文化传承中感悟民族精神,在探索自然中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而这一切的背后还凝聚着路程中向上攀登的毅力和彼此照顾、团队协作的友谊。
镌刻在青春中的共同记忆,在潜移默化中锤炼着孩子们的心性,也必将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中一笔珍贵的财富。
撰稿:王晓倩
摄影:高2027届年级组
初审:周艳
终审:田华伦